以《what’s 日本的魅力》为题,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向日本人介绍我眼中魅力的日本生活用品。此篇整理出自小编在东艺大留学的一篇演讲文。本文摘了演讲文中的20件由传统衍生而来的日常生活用品。读完你一定会有个感受,绝大的传统用品都是源自中国,但是它们在中国没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而是在日本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以《what’s 日本的魅力》为题,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向日本人介绍我眼中魅力的日本生活用品。此篇整理出自小编在东艺大留学的一篇演讲文。
本文摘了演讲文中的20件由传统衍生而来的日常生活用品。读完你一定会有个感受,绝大的传统用品都是源自中国,但是它们在中国没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而是在日本得到了传承与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是感到高兴呢,还是悲伤呢?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木屐由汉族人发明,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
木屐在日本又称下駄(geta)。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杉木制成。
为什么挂鲤鱼旗呢?江户时代中国“鲤鱼跳龙门”传入日本,传说鲤鱼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聚集在黄河的龙门处如果能逆流而上,越过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头地成为龙,所以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的象征,为了祈祷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所以立起鲤鱼旗以引起上天的注意。
日本以阳历5月5日作为端午节。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吃去邪的糕团(称“柏饼”)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谐音,“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
茶筅是宋代人发明的搅拌点茶用的工具,日本抹茶的搅拌主要是依靠茶筅,不要用搅拌机,抹茶本来不多,用搅拌机搅拌很多抹茶会被留在搅拌机里。
我们在调制抹茶的时候,也要使用茶筅。大的茶筅配合乐茶碗,叫做“常穗”,小的则叫做“野点”。
除了大小,茶筅还有很多种类,主要就是竹子的密度。100根竹子的属于高密度茶筅,50,60,80,120,200都是常见的茶筅,一般来说调抹茶至少要准备密度高的茶筅和密度低的茶筅两支,用来调配浓茶和薄茶。茶筅是冲配抹茶绝对不可缺的工具。
在日本,御守是愿望的象征。御守最早用来辟邪和解除厄运,逐渐衍生到交通安全、安产、良缘、学业、健康等方面。现在,日本人尤其是每年都会购买更换御守。
比如升学或比赛前夕会购买合格、或胜利御守り,怀孕期间会购买安产御守,孩子出生后会购买子供(子女)御守,老人过生日会购买长寿御守り,谈恋爱会购买(结缘)或良缘御守り等等,大家都用他来馈赠亲朋以表达自己的祝愿,或是寄托希望、缓解考试或比赛前的压力等等。
日本从江户时代起,养猫的风气开始流行,在日本人的意识中认为猫形态可爱,聪明贤惠兼有少许狡猾,富有神秘感有通灵之力,此外猫还能守护粮食不遭鼠害,所以以猫作为原型的传说也逐渐流传开来。
在养猫之气风行的同时,关于猫的传说又进一步有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说法,神话中的猫被赋予了不可思议的能力,逐渐演化成为了守钱和赚钱的化身,招财猫的形象也从而被勾勒出来,成为了日本民间讨吉祥平安的信物。
图中kokeshi是一种木质人偶娃娃,是拥有 400 多年历史的日本传统工艺品;最早出自江户时期(1603~1868)木匠之手。现在的KOKESHI主要分为:现代木偶与传统木偶。由于现代木偶丰富多彩的设计式样与颜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所有的KOKESHI都须精选便于雕刻与绘色的优质硬木材,并经过精细的多道加工才得以完成。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到了奈良时代,日本遣使来中国,获赠大量光彩夺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饰,至室町时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改进,而和服腰包则是受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影响而创造 。
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和服上。在日本,出席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以及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
和服的穿着文化及礼法被称为装道。和服承载了近30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50多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
能,是日本独有的一种舞台艺术,是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种古典歌舞剧,日本的能乐已有600年历史。能乐起源于平安朝时期的猿乐,到了镰仓时代,配以音乐和歌舞,形成能乐的雏形。
能乐的表演,分直面(即不戴能面)和戴能面两种。通常只有主角才戴能面。能面由桧木雕刻而成,不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能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兼有“悲哀与微笑两种截然相反的表情”。有的能面看似微笑,眼角却如泣如诉;有的能面看似悲伤,唇边却漾出一丝平和的笑意。兼具悲喜的能面扩大了能乐师的表演空间。
“切子”顾名思义应与切有关,没错,是硝子冷加工工艺中通过金属砂盘或磨石切割打磨成型的工艺,今日的玻璃雕花工艺便来源于此,其中切子又分江户切子与萨摩切子。
从长崎经由大阪至江户,硝子横贯日本本州迅速普及,最初以吹制为中心,相对切割所需的壁后质优的硝子,直到19世纪初才出现,江户切子就是在江户末期的江户(今东京)逐渐形成的加工工艺。
天保5年(1834)日本桥附近的小传马町经营硝子制品的“加贺屋久兵卫”,将从大阪学到的技术应于仿英国制的切割硝子,用金刚砂雕刻切制,工法细腻叹为观止,成为江户切子的开始。明治后期经过英国技术指导,导入了西式切割技法,流传至今的多为此时成熟的技术。
团扇原来是用于掩饰脸部以显示庄重的道具。普及于民间之后,团扇成为消暑生炭必备的物品。
团扇的原型是古坟时代从中国传来的翳,形状就如一把伸长了扇柄的团扇。10世纪时,小型的翳渐渐被称作团扇。虽然也用于扇风,但主要还是作为朝臣、官员、僧侣们掩藏面颊,拂除蚊虫的道具使用。
用竹与和纸制成的团扇,其制造开始于室町时代末期,送风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到了江户时代,团扇广泛普及于民间。在被用于扇风消暑、造饭生火的同时,印刷有浮世绘的类型被大量生产,由此又增加了观赏的用途。另一方面,团扇也继续用于仪仗,由高级绘师绘制的艺术品也大量出现。
风吕敷是日本传统上用来搬运或收纳物品的包袱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袱皮,日语中“风吕”的意思为“洗澡”,“风吕敷”就是诞生于澡堂的产物。
相传在日本的室町时代,大将军足利义满建造了一座豪华浴室,他要求来这里洗澡的高官贵族都自备一块布,将各自的衣物包裹起来,用以区分。后来,这种做法流入民间,普通百姓在洗澡时,使用澡堂提供的包袱皮包裹衣物。
这种布因为能用多种包裹方式来包裹各种形状与不同大小的物件而普及,为了搬抬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东西,制作成了厚布,尺寸大的甚至有被褥大小。明治时代以后,从西欧引进了皮包后,风吕敷的使用率减少。现代,就算在日本街头也很少看到。但近几年,在保护环境等问题中,风吕敷被建议用来替代塑料袋。
手鞠又称手毬,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唐代的蹴鞠,可拿来抛掷把玩。公元7世纪流传至东瀛,发展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艺术形式。
由于其漫长的制作过程融入了制作者的心意,也成为一种带来好运和象征幸福的礼物,亦是“新年”的季语。最初球芯只是缠绕一些线所作出的东西,约16世纪末,球芯换成以棉线作出的高弹性球体,并在上面缠绕彩色丝线形成几何图形,所作出的玩具即是手鞠。
日本的妇女与女孩会在室内与室外游玩手鞠,在室内玩的时候、有时会跪下身子。手鞠在日本江户时代中期以后流行,尤其是在元旦当天、日本人特别喜好游玩手鞠。